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百家时评文章>兴趣阅读
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刻,都必须要保持经济的独立。你不必挣很多的钱,也不必有很多的储蓄,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职业、工作或技能。永远不要想着去依靠任何人,给你生活的保障和安稳。无论是你的父母还是你的爱人,即便他们可以给到你再多,也都不应该作为你不奋斗和不努力的借口和理由。一个人只有能养活自己时,才有所谓的尊严、自由和选择权。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刻,都必须要保持经济的独立。你不必挣很多的钱,也不必有很多的储蓄,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职业、工作或技能。永远不要想着去依靠任何人,给你生活的保障和安稳。无论是你的父母还是你的爱人,即便他们可以给到你再多,也都不应该作为你不奋斗和不努力的借口和理由。一个人只有能养活自己时,才有所谓的尊严、自由和选择权。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刻,都必须要保持经济的独立。你不必挣很多的钱,也不必有很多的储蓄,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职业、工作或技能。永远不要想着去依靠任何人,给你生活的保障和安稳。无论是你的父母还是你的爱人,即便他们可以给到你再多,也都不应该作为你不奋斗和不努力的借口和理由。一个人只有能养活自己时,才有所谓的尊严、自由和选择权。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要学会照顾自己。无论是否有人叮嘱你,无论有人关心你,无论是否有人提醒你,都要学会爱惜好自己的身体。该吃饭时要吃饭,该休息时要休息,三餐要规律,饮食要规律,作息要规律。身体是你唯一的仰仗和支撑。只有当你的身体好了,才有可能去争取到想要的东西,但如果没有身体,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再忙也要记得吃饭,再累也要记得休息,这是成年人最基本的自觉和责任。也许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刻。此时,也许你可以找他人倾诉,也可以找人排解,甚至可以让别人帮你走出糟糕的情绪。但你始终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麻烦和困扰。当你心情不愉快时,要学会……
2022-06-262017
今天总结了3个在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逻辑陷阱,希望能够帮到各位的思维能力成长。文章比较长,但大家看完一定会有所收获。很早以前我在做咨询行业的时候,老板告诉我一条铁则:“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怎么去理解这句话?举个例子。比如现在你是一个电商营销经理,公司最近新推了一个口红出去,营销费用花了不少,打了很多广告,可用户增长一直做不上去,销售额也平平无奇。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找原因,做分析,对吧。那最容易想到的原因有哪些呢?脑子里很快蹦出来几个选项,比如产品本身的卖点不突出不吸睛;或者竞争对手是金主爸爸,砸的营销费用是我们的N倍;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品味发生了变化,不再喜欢这种风格的口红设计。以上这些,是最容易想到的3个原因。那为了证明这些假设的原因,接下来会去做什么呢?找suppor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论据。产品本身卖点不突出,那就来看看具体有哪些卖点,再和同类的竞品对比一下,看看是不是足够吸睛;竞争对手花的营销费用更多,那就来看看他们把钱都投在了哪些渠道,估算一下整体的媒介预算花费有多少;消费者品味发生了变化,这个更简单,去扒拉一下产品主页的评论区留言,看看用户们都是怎么评价咱们产品的。到目前为止,这个思路似乎没什么问题,最后洋洋洒洒写出一个分析报告PPT,提给老板交差,大功告成。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bug?……
2022-06-252177
从90年代到现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陈默老师已经积累了近万人次个案咨询记录。她说:2000年以后,来做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呈几何级数增长。“90年代的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是外部环境因素,外部条件改善就解决了。现在的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孩子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但是孩子长大后会发现,他没有办法报家人的恩,因为家人要的是他去读名牌大学。”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人。对比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暴增了115万,是近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次。竞争激烈的高考背后,是众多焦虑的考生和家长,他们渴望能有资深的心理咨询专家,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建议。2000年以后来找陈默老师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这种高孤独感会带来哪些麻烦呢?人一孤独,就会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人一旦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知道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最普遍的是学业上的焦虑问题,到了高三……
2022-06-232085
上次跟大家说过,人生并没有一劳永逸,有的只是一个人日复一日地持续前行。每个人最大的不一样也许只是习惯上的不同。那些不同的习惯塑造了每个人不一样的生活状态,进而构建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可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容易,而坏习惯的打破也是难上加难。在这篇文章里,我希望大家可以从自身出发,找到那个简单轻松又让你愿意积极参与的生活方式,进而轻松地打造出一套你自己的人生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到一种人生无解的怪圈中。你很穷,然后紧衣缩食,结果却依然入不敷出;你很胖,然后拼命节食,结果却依然大腹便便;你很忙,然后天天加班,结果工作成效依然不高。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给自己打鸡血的经历,在某个消沉的瞬间,在某个忍无可忍的时刻,冲着生活大吼大叫,心里默念着努力奋斗,未料到仅仅坚持了几天,便打回原形,生活一如既往地慵懒,得过且过。我们以为逼逼自己,努力坚持下去,就可以过上自律充实的生活,但却事与愿违,惨败收场,以致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你对自己持续性懒散的现实妥协了,努力坚持的勇气和信仰早已碎了一地。就像你很胖,要求自己每天痛苦地节食,可是你总是会不经意地在某一天,经过一番纠结犹豫之后,选择到一家火锅店大快朵颐,结果回到家一称,体重又回去了。这时候,你又会跟自己发狠誓,下次绝对要管住嘴,坚持一下。所以你总是在“决心减肥——减肥——体重反弹”的怪圈里反反复复。就像你很忙,天天周旋于各种会议,报表,为了赶上进度,加班加点,可是,这样连续几天的加班之后,你又开始陷入一种需要休息调整的状态,这时候你会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把事情往后拖,结果当别人来催你的时候,你又开始进入下一个加班周期,奔波忙碌。所以你总是在……
2022-06-222166
是否拥有智慧,以及拥有什么层次的智慧,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人生中,博奔是第三层智慧,定力是第二层智慧,选择是第一层智慧。局势千变万化,智慧的博弈中,有的人在动荡中逆风翻盘,有的人在怨天尤人里节节败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流转”。佛法说:“诸行无常”。这些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天地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那我们就要思考:如何看透变化背后的不变,摸清世界翻转的底牌?01.有时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这件事本身就错了。02.工作是创造而不是消耗。对待工作的态度,正是优秀和庸常的分界线。03.怎么才能提高做事情的效率?第一要义,是选择做那些对你来说最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使用更高效的方法、更称手的工具。04.一方打败另一方,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天大的不同吗?不是的。是因为相同的地方更多,一方才有机会“干掉”另一方。05.真正的高手看上去都很傻,把正确的(大概率成功的)事情重复做。06.成名之前,你发现遇到的都是坏人;成名之后,你发现遇到的都是好人。为什么?因为你身处的圈子不同了。站在“时间轴”上看,你要离开的并不是那些“烂人烂事”,而是要离开曾经那个不断遇到“烂人烂事”的自己。07.勤劳未必能致富。致富的本质,并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分配财富。创造财富靠能力,而分配财富靠稀缺。08.谁掌握稀缺资源,谁就拥有财富分配权。所以,如果你想要拥有更多财富,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的……
2022-06-202167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这么一位厉害的父亲他的9个子女中有3个成为院士其他6个也是各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才俊名人人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个声名显赫的家族皆源自一位伟大的父亲——梁启超作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的事迹广为人知他和他的家族、子女纵横闻名于晚清、民国、当代中国三个时代值此父亲节之际向这位伟大的父亲致以敬意梁启超的9个子女,个个成才:长女梁思顺(1893—1966):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次子梁思永(1904—1954):考古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梁思忠(1907—1932):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1932年参加淞沪抗战,抗战中因病逝世;次女梁思庄(1908—1986):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先行者;四子梁思达(1912—2001):著名经济学家,曾参与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三女梁思懿(1914—1988):美国加州大学毕业,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四女梁思宁(1916—2006):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抗战中投笔从戎,加入新四军,历经生死考验;五子梁思礼(1924—2016):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百年来像梁启超这样的父亲将所有子女个个教育成大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下面,我们来剖析一下……
2022-06-192811
在篮球界有一句话,训练时,用正确的姿势投丢的球,比用错误姿势投进的球更有价值。什么意思?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会选修自己喜欢的体育课。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选的篮球课。课上老师会教我们投篮,用正确的姿势投篮。什么是正确的投篮姿势?比如投篮前,你要把球放在胸前的位置,眼睛看着球篮。膝盖微微弯曲,重心要落在两只脚上。两只脚呢,要蹬地,胳膊向前上方伸出,两手腕同时外翻,拇指稍稍用力压球,使篮球通过拇指、食指、中指指端投出。但是,但是,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姿势去投篮呢?我换种方式行不行,我用其他方式也一样可以投进去。比如,有人喜欢角度偏低一点,有人喜欢角度偏高一点,有人喜欢往左投一点,有人喜欢往右投一点。可能不行,因为正确姿势的成功概率大于错误姿势的成功概率。假如A和B两个人,一个用正确的姿势投篮,一个用错误的姿势投篮。只要投足够多的次数,用正确的姿势投进的球,一定比用错误的姿势投进的球多。当然,正确的姿势,肯定也会有投不进的时候。但你要相信,如果你是个长期主义者,只要你重复的次数足够多,那你用正确的姿势投篮,进球的概率一定比错误的姿势进球的概率大。因为把时间线拉长,在未来,正确姿势成功的概率>错误姿势成功的概率。所以,你发现了吗?正确的事情之所以正确,其实有一个概率问题。你可能听过一句话,叫……
2022-06-182447
2022年眼看就过去一半了,你年初定下的计划,现在……放弃了多少?不知道多少朋友,看到这个问题,会有扎心的感觉?我理解,许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困扰: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就是一直拖着,不肯动手。总是兴冲冲定目标、做计划,但总是三分钟热度,没几天就放下了。几乎没什么事情能坚持做完,遇到一些困难,很容易就气馁、沮丧……我自己就深有体会(算了,不说了,都是泪)。所以,我想把这个话题写一写,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最好能给你一点点力量,让你下半年过得更加充实。实际上,这个问题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诗经》里面就提到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见,古人跟我们一样,也有严重的拖延症。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把事情善始善终呢?这背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情况:1)缺乏动力;2)缺乏行动力。别看它们只有一字之差,但区别却非常大。前者,是缺少目标,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做也行、不做也行,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心病」。后者呢,则是有目标、有动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在朝目标前进的路上,行动力不足,要么,难以克服自己的惰性;要么,难以攻克路上的障碍。这篇文章,主要会专注于后者:我知道该做什么,但却总是裹足不前,怎么办?想一想,当你缺乏行动力的时候,你的表现和感受是什么?……
2022-06-17192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阅万般人。愿你早日走出“信息茧房”。总有人问我,互联网世界为什么有那么多争论?当发生一件社会级热点事件,网上似乎总有一堆人吵得不可开交,都觉得自己代表的是事实。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分享一个由哈佛大学凯斯·R·桑斯坦教授提出的著名概念:信息茧房。什么是“信息茧房”?简单来说,就是在信息传播中,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者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现在大数据兴起,算法越来越高级,可以帮你轻易过滤掉不熟悉、不认同、不喜欢的内容。你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你学到的,永远都是你认同的那些观点。你听到的,永远都是你想听的那些声音。这会带来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你从此,丧失了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也离世界的真相,越来越遥远。”每当你看到有人和你持有相反的观点,你会下意识觉得,我都知道,我才是大多数,我才是正义的化身,我才是对的。而对方呢,只要观点和你不同,就是异教徒、是邪恶的、少数的、反动的。我要代表光明消灭黑暗,我要代表正义战胜邪恶,我要代表大多数消灭少数。但,世界的真相,却往往相反。你,才是人群中的那个少数人。你看到的,也许都是你赞同的信息,而绝非世界的真相。在信息茧房中,人们相互屏蔽,在自说自话中激化矛盾,固化认知,走向封闭。更甚者,演变成群情激愤的互喷、观点撕裂、强制站队。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
2022-06-152711
在咨询室里,几乎每个人都会跟我说:觉得好累。这份累当然不是指身体的累,虽然在高压的城市里,高负荷的工作已然压垮了很多人,以至于有些90后都开始写遗嘱了。更多的累,来自心里,来自于精神内耗。精神内耗,有时来自于人格特质,讨好型人格、完美主义,都容易导致内耗;有时来自于边界感不清,总是分不清自己的事儿和别人的事儿,导致精神负荷过重;有时来自于缺乏表达能力,明明内心已经千军万马,但就是说不出口,导致排演了一场场的内心戏……今天这篇文章,我总结了十个减少精神内耗的方法,希望帮你活得轻松一点。不要带着牺牲感做事。一旦做某件事带有牺牲感,便自然而然的想要对方的回报,如果没有获得期待中的回报,牺牲感便会转化为委屈感。比如,家长常说的那句:你知道为了你,我放弃了多少?这些委屈的背后,一方面是希望求得理解,另一方面,是希望对方给予足够的回报。不管是哪一种,你其实都把“开心与不开心”的线放到了对方手里,对方做得好,你就开心;对方做得不好,你就不开心。连自我情绪都不能主宰的生活,自然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内耗。做事情之前先想一想,“这件事是我愿意做的吗?即使没有任何回报也可以吗?”,想好了再去做,为自己的所选所做负责,你的委屈感和内耗都会少很多。很多时候,内耗来自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究竟要不要做,怎么做,想来想去,夜不能寐,白白耗掉了很多精力。不如先行动起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现在的状况离目标比较远,就从能做的、离目标的最近的事情做起。比如,你想出一本书,也许目前条件还不成熟,自己文笔也有待修练,但你至少可以从写好一篇文章,或者写写自己每天的心情开始。写起来,就是你离目标最近的行动。当你行动的时候,大脑既省去了“做与不做”的纠结,又因为行动所带来的成就感给予自己正反馈。不仅不会内耗,还会生出许多生活的喜悦和动力,何乐而不为?……
2022-06-141943
本站旨在为会员用户提供精选优质文章阅读服务,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大部分文章均已获得转载授权,未联系到作者的文章也都有注明原创作者或来源信息。部分文章及图片因网络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并出示著作权属证明,我们会标注来源信息或者删除。如有其它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号:shiping001或联系QQ:1399558609。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