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这一轮,会走老路吗?会水漫房地产吗?


2020年02月19日  浏览(9139)人
0
作者: 秦小明
来源公众号:秦小明
微信号:xiaoming_qin

此前答应过大家要写一写现在的政策逻辑,以及逻辑之下对市场的影响,包括对房地产的看法。今天,手机码字和大家简单聊几句。

首先,需要回顾一下过去三年我们的经济工作和政策。

过去三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工作,可以高度概括为一句话:

在确保底线的前提下,艰难地解决“供给侧”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本届高层针对经济工作最核心的主政思路。换言之,需求侧管理的思路,已经不是当下高层治理经济的主要矛盾,认清这一点是理解经济政策的大前提。

当然,得出结论光有大前提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小前提。小前提就是,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也需要时不时给一些润滑剂,熨平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经济波动。这些润滑剂,也就是需求侧管理的一些操作手法,例如大家都喜欢用的一个词“放水”。

大小前提下,就不难得出一些理解和分析中国经济的逻辑框架。简而言之,供给侧才是主要矛盾,需求侧只是“安慰剂”,这是理解当下我们处境的政策密钥。

过去三年,在经济金融领域,高层一直在推动的事情叫做“去杠杆”,尽管后来我们根据形势改为了“稳杠杠”,但依旧表明我们现在没有太多空间去“加杠杆”。

中美贸易问题的纠结,加速了中国经济内在问题尤其是供给侧问题的爆发。这让中国经济从政策最高层到普通平民参与者,都空前一致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问题,仅仅靠放水是解决不了的。

央行就算把利率降到0,也不能造出芯片来。源代码的能力,是很典型的供给侧问题,它无法通过需求侧的管理来实现。

尽管在前三年,我们也看到了降准降息这样的操作,但整体上,货币政策是保持克制的。在2019下半年,中国央行一度成为全球最鹰派的央行。“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给与名义经济增长相匹配”的量化“水位”管理指标,也在近年首次提出,并不断强化。

因此,根据这些脉络,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本届高层的底线是不会再回到“老路”。什么叫老路?就是只靠需求侧,靠水位管理来拉动经济发展的路。

另一个层面,中国特色的政治治理体制下,权力的公信力极大程度来源于经济目标的达成。换句话说,能够在今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政府来讲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在疫情没有爆发前,我们本来也就预期今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会更加宽松,这可以理解为对去年下半年央行保持“鹰派”的一种补偿性立场。今年的放水,本来是一种补偿性放水。

但突然爆发的疫情,让这种补偿性放水,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时间节奏也提前了。

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开启一轮大宽松也就是大放水呢?甚至如一些人喊的“2015年将重现”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当前央行已经宣布的宽松措施就能看出。目前,无论是公开市场操作OMO还是中期借贷便利MLF,央行下调利率的幅度都为10 bps,跟2015年央行连续降息5次,每次降低25 bps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当下的情况,也不太可能连续降息五次。还不用说2015年连续下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当下的宽松选择,跟2015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政策取向走向大放水大宽松,就意味着我们真的走回老路。更重要的,这样的取向,等于对过去几年“供给侧改革”思路的全面否定。

各位想一想,这可能吗?

无论是降息也好,财政刺激也罢,不管政策上怎么折腾,我相信整个政策组合依然跳不出“润滑剂”的框架。宏观杠杆率不能过快上升的底线,跟2020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在高层眼里,有着同等权重。

宏观杠杆率不能过快上升,又不等于杠杆率短时间内不能上升。这样看起来有些“似是而非”的逻辑,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的经济政策,十分有效。

它的含义是,为了熨平疫情造成的短期经济下滑,决策层将允许宏观杠杆率的一定程度的回弹。这是我们看到央行放水,财政发力,以及各种产业政策的背后逻辑。

然而,如果这种上升在短时间内变得过快,比如2019年第一季度天量信贷后,直接导致一季度中国宏观杠杆率较2018年底飙升5.1%至248.8%,货币政策的宽松即会告一段落。

老读者应该还有印象,2019年的股市,也出现了一季度疯狂上涨的“牛市氛围”,而我在市场情绪正酣的时候,提出投资者应该落袋为安,市场将迎来转向回调。当时判断的一大逻辑,即是货币当局多次提到要控制宏观杠杆率的上升。

2020是否会再现这个场景?目前来说,由于疫情的冲击,当局对杠杠上升的忍耐度会有所增加,但底线原则依然适用。如果大家看到什么时候央行开会在讨论杠杆率的问题,那么货币政策的转向就不会太远。

既然逆周期调节政策跳不出“润滑剂的框架范畴,那么就没有理由预期房地产市场的全面放开。治理房地产泡沫的思路也是早就明确了的:房住不炒。这样的底线,我认为会得到坚持。

当然,坚持底线,不意味着政策一点也不会放松。就如坚持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路,并不意味着需求侧管理工具全面退出一样。

疫情对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面短期有较大冲击,建筑行业工人返工复工大幅延迟已成既定事实,这直接会影响到房地产开发投资。而众所周知,2019年中国经济的“稳步”下降(而不是断崖式下跌),很大程度上就是归功于房地产投资的强大韧性。

疫情之后,消费的恢复需要时日,而最快最直接的恢复将率先出现在房地产行业。这意味着,政策上完全有动机也有必要为这种快速恢复创造更好的条件。

于是我们看到,苏州等地已经发文放松房地产公司的融资/销售/拿地条件,这可以看作地方因城施策微调房地产调控的最新举措。

有了以上分析,就不难看出,这一轮的放松,尽管短期力度会比以往略大,政策节奏也会更快,但总体依然不能视为“走老路”。同理,房地产调控方面,我们会看到更多微调的边际宽松的政策出台,但这些政策,并不足以改变房地产行业的长期走势。

如果是投资需求,中国股市一定是比房产更具投资价值的大类资产。这个结论,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都将适用。




已有879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股市操盘丨进入变盘节点A股全线收跌,周四重点关注这一防线能否守住!
下一篇:当年,医生们是如何战胜非典的!
评论或留言 0

关注公众号获取新网址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